Brook Preloader

国双科技:找到互联网明日风口

在全球范围内,国双都可以算作较早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企业

BEIJING, CHINA / dahe.cn / October 21, 2016 – 9月23日,国双科技作为一家大数据企业终于完成了在海外的上市旅程,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这家并不在消费互联网风口上的企业级服务商如愿以偿。

  据报道,企业级服务市场在2015年爆发,在2016年乃至未来都将飞快增长。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国外巨头都已经开始关注和布局企业级服务,而国双作为先行者已经尝到甜头。

  抢占行业先机

  国双创立之时,CEO祁国晟还是清华大学的大四学生。学生时代的祁国晟对计算机十分感兴趣,为此,他没有按照父亲的意愿去学习机械,而是改换专业学上了计算机软件。

  祁国晟回忆说,年轻时他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没有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真正能和外国公司站在一个平台上比技术实力的软件公司?为此,创业前两年,他就在清华办起了软件行业协会,想去研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学分布式系统这门课时,祁国晟开始关注这样的问题:如果数据量太大,一台计算机无法完成任务时,分布式计算将有前景。

  在父母资助下,2005年祁国晟和一些同学创立了国双科技,英文名为GRIDSUM。祁国晟每说起公司的名字GRIDSUM都难掩得意和自豪。GRIDSUM是分布式计算(Grid)与求和(Sum)的结合,代表用并行分布式架构的Grid处理加法Sum运算。祁国晟觉得,公司成立之时,似乎就预见到未来总有一天,互联网的发展必将带来数据量的爆发,类似求和(Sum)这样的简单运算,一旦数据量足够大时,一台计算机搞不定了,就需要借助分布式计算技术来完成。当大数据概念还没有在全球兴起时,这样的命名确实蕴含着祁国晟对行业前景的洞察和前瞻。时至今日,互联网进入到大数据时代,证明了祁国晟当初的预见是正确的。

  在全球范围内,国双都可以算作较早进入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的企业。

  祁国晟说,2007年时公司决定要研发一个基于云的(那个时候还没有云的概念)、通过互联网浏览器来访问的软件产品,要做大规模的数据分析。

  国双做的是企业级服务。在很多场合,国双的管理团队都谈到,中国企业面临着数据挑战,而企业服务却并未跟上,因此蕴含着很多机会。而国双在企业服务价值还没有被广泛接受的时代就开始了这个领域的拓展,这使国双在竞争中掌握了独特的先行优势。

  由于介入较早,国双积累了长时间的数据。尽管给数据做实时分析很有意义,但数据积累时间越长,越能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看到趋势性的东西,这具有更高价值。在谈到公司这方面的优势时,祁国晟和几位高管在公开场合也从不含糊,一反平时低调。这个竞争优势很不容易复制。传统的TMT(科技、媒体、通信)行业后发制人是很有可能的,但是在数据行业,后来者由于没有多年的数据积累,往往很难在一开始就站在人工智能的高点。

  祁国晟深有感触地说,“企业级服务和消费互联网最大的区别是,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我们经常说,只要有风口猪都能飞起来,一个概念火了,一群执行能力很强的人去创业,可能三年五年这个企业就能上规模。但是企业级服务领域有着与消费互联网领域不同的DNA。美国和其他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显示,三五年在企业级服务领域做出规模概率不大,必须要有超过10年的积累。”

  国双做得超前的还有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国双的系统架构不但能处理结构化数据,还能够处理文本、文书以及视频里的用户评论等非结构化数据。在国双的大数据平台里,实时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都可以做。祁国晟说,这样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计算机去学习,可以做机器学习。很多年前国双就开始做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点击欺诈。因为中国过去点击欺诈的特别多(广告行业),最早的时候这个系统因为性能很好,可以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自由剖析,所以很容易帮助一个比较有经验的广告行业或市场部人士发现点击欺诈。但是很快,我们发现因为这个事情太多了,我们必须训练计算机自动去做。”从2010年开始,国双可以让计算机自动去发现点击欺诈,这成为从机器学习到人工智能的简单案例。

  打造规模效益

  “专注数据、创造价值”,这八个字在打开国双科技网站首页时一眼就能看到,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

  创业之初的国双,业务主要是软件外包和做搜索引擎。由未毕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虽然有朦胧的想法,但除了写程序,似乎并无其他之长。两年过去了,所接到的软件外包项目屈指可数,且有限的项目涉及多个领域,费时耗力却并无太多回报。

  这样一个很难形成批量化的流水生产线、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形成巨大行业辐射效应的业务似乎已经成为鸡肋。祁国晟意识到,只有有了自己的产品才能成为一个规模化的公司。2007年,国双做出决定,彻底放弃软件外包服务,把重心围绕互联网搜索引擎相关业务展开。然而,软件外包业务停止后,公司没有了收入来源。祁国晟向父亲借来了资金,团队立刻投入调研和开发。2009年6月,第一款产品Web Dissector,一款专门用来进行网站用户行为挖掘分析和KPI(关键绩效指标)分析的工具正式推出。

  国双终于从转型中尝到甜头。此后,国双科技一直致力于处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让数据发挥更大价值。

  “现在的国双提供的是一个整合性应用套件,在市场营销、电子政务、电视台新媒体、可视化、信息发现方面都有解决方案,都有应用,每个套件里面又有很多应用,这样的经营方式让我们很容易给客户增加更多业务内容。当我们证明我们的价值后,可以把更多东西做交叉销售推荐给客户,因为我们和客户已经建立长时间的信任合作关系,客户也从解决方案中获益良多。”祁国晟说。

  祁国晟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而国双在过去11年里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通过分析客户的数据去了解客户的行业,给客户带来帮助,让其运营效率得到提升。“我们一直在做这件事。当这个行业规模比较大,且有很多共性的内容时,做这样的行业就具有了规模化效应。国双就会在这个行业里持续做产品和服务。”

  “国双‘软件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具有可拓展性,就是我们经常讲的规模效应或是杠杆效应,所以我们收入的可预测性和持续性非常高。”国双CFO张鹏说。

  张鹏透露,过去11年,国双积累了大量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的能力使其变得更加智能化,由于国双先进的技术、优良的服务、产品的规模化使得公司的交叉销售能力很强,客户黏度非常高,收入留存率在2015年是138%。这意味着即便当年没有获得任何一个新客户,2014年已有的客户本身就可以给公司带来38%的销售增长。据张鹏介绍,年均31%的复合增长率和客户翻倍导致公司的营收高速增长。

  目前,国双的大多数客户来自财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以及30多家中国政府机构。据统计,2015年国双有307个客户,排名前20位的大客户贡献了收入的56%,而2016年上半年大客户业务占收入的60%。

  对于公司业务的稳定性,国双十分自信。祁国晟说:“没有单一大客户超过国双收入的7%,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大客户又没有那么大的依赖。在国双招股书里,能够看到客户流失的数据,我们从来没有流失过任何一个大客户,历史证明我们的大客户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

  科研造就高增长

  作为一家科技公司,国双的成功秘诀少不了科技创新基因。

  CEO祁国晟早年保送至清华,在清华创业,是位典型的技术性人才,同时也是一位创新型人才。尚在清华就读期间,祁国晟就创办了清华大学软件产业协会,参与清华同方多项互联网项目的管理和实施工作。国双可以算是一个典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创业的成功案例。国双的成功和领导团队对先进技术敏锐的感知、把握、应用和创新能力密不可分,是探索和创新精神结合的成果。

  作为本土技术型创新企业,放弃软件外包业务后,国双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与产品规模化的道路。自2005年成立以来,国双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2015年公司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最近三年申报发明专利逾1100项。公司有自主研发的数据科学产品30多项。祁国晟说,技术创新是国双的血脉,为其赢得了众多客户。“2013年国双入选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2014年公司是中关村知识产权重点示范企业10强。过去两年我们每年都是中关村的专利10强,另外9家都是5000人规模以上的企业,我们是唯一一家1000人以内的企业。”由于国内发明专利审批周期较长,2013年至今,1000多件发明专利中有数十件已获得批准。

  2009年,国双获得微软BizSpark创业企业之星称号,成为首家入选微软“BizSpark One”计划的中国创新型企业,当时国双的员工只有几十人,规模这么小的公司能受到微软的青睐,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祁国晟透露,当年正是靠着紧盯微软最新产品推出自己的产品,国双获得了微软的青睐和帮助。

  祁国晟深知,作为一家创新型公司,知识产权是重要的资产,而企业自主创新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保持技术领先,必须有高额的研发投入作保障。国双的研发人员和研发开支占比在不断上升。创业之初,国双的科技团队仅4人,此后不断增加。当国双大约只有200名左右员工的时候,研发人员和研发开支比重约为1/3。而截至2016年6月30日,国双员工总数为868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44%。2016年上半年,在收入增长保持在75%的高水平的基础上,研发支出仍占公司总收入的45%。尤其是2014年、2015年以后,国双不断增加研发方面的投入,公司聘请了世界一流的软件技术人才,为了让研发做得更加坚实,国双从微软请来刘激扬作为CTO领导研发团队,同时国双正在为下一代新产品不断投入。下一代新产品将使国双能够服务更多行业、更多客户,提高其运营效率和经营利润。

  国双也是一家高速成长的企业。近年,国双的收入始终在稳步大幅攀升。从2013年到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从6250万元提高到2.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4%。这一增长趋势在2016年上半年仍在持续。公司的毛利也一路攀升,从73%提高到现在的85%。与此同时,从2013年到今年上半年,国双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下降了37%。

  让资本为我所用

  国双从创业到上市,期间进行过三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迪士尼旗下的思伟资本、诺基亚成长基金、索罗斯的量子战略基金和高盛集团的自有基金PIA,三轮共融资6850万美元。除了前两次融资有少量报道外,第三次融资没有看到任何宣传。现在,在中概股回归的浪潮下,国双又选择了海外上市。这种种行为都透露出国双选择资本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不以吸引风投为筹码。

  祁国晟对记者说,国双非常慎重地选择投资人。其实在引入投资人之前,国双也有自己的董事会,定期开会做决策。“我们的特点是我们拿了钱,不去宣传,这同时也说明,我们很慎重地去选择投资人。首先投资人得同意或者他自己也不愿意宣传,我们选择索罗斯的时候,他自己就说不要宣传,他不想看到任何一个公司拿着他的名字忽悠别人,我说太好了,我们就不想宣传,所以我们就找到了这样的投资人。”

  祁国晟深有感触地表示,公司过去两轮融资都是PE最火的时候,可以随便要一个非常高的估值,但如果要了,今天就看不到国双上市了。

  祁国晟认为,国双选择的高质量投资人在大部分情况下要求都是健康的,可以让公司运营得更成熟、更稳健、更高质量。

  即便是选择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也可以选择投资人。祁国晟说,作为高质量的公司,“几乎所有的人都想买你的股票,刚开始是由你来决定你想让哪些人成为你的投资人。所以你可以让那些跟你沟通得非常好的,你觉得他理解你的业务、欣赏你的未来的,是跟你在一个基调上的投资人成为你的最初股东,往往这些投资人都会长线持有,都会是公司长期的支持者。”

  他说,国双想去美国纳斯达克,是想跟国际巨头在一个舞台上竞争,因为美国的投资人比较懂这块业务,也比较懂这个业务模式,他们也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谁有真的技术,谁没有真的技术。而国双未来不想仅局限在中国市场。即便国外市场对于财务披露的透明度要求更高,国双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如今的国双科技正走在一条清晰的、通往盈利的道路上。虽然账面仍是亏损,但祁国晟很有底气地说,如果国双把2015年、2016年上半年的研发费用70%资本化,公司在2015年和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实现了盈利。